《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5-02-08 16:36:50
《目送》读后感(15篇)

《目送》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1

我喜欢龙应台,喜欢她当年大声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豪气,喜欢她“水泥地里种花”的决心,喜欢她毅然辞官、回归书桌的果敢。她的文字总是那么的动人,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如今重拾她十几年前的《目送》一书,内心再现一股莫名的感动。

《目送》中有七十多篇散文,记录的都是日常小事,却满纸温情,仿佛走进了她的生命,感受她目送父亲去世的悲痛,感受她目送苍老母亲背影的忧伤,感受她目送儿子远去的怅然……呵,生命中,该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目送!

最爱读开篇散文《目送》。里面写到,儿子华安十六岁那年,作者在机场目送儿子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她冀待华安消失前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她在《为谁》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想到在汹涌的母爱面前,她竟能毅然收敛起满腔的骄傲和锐气,委屈地选择让步,竟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心痛。然后,又想到自己读大学时每次父母送我去车站,我也是头也不回的。想到我的父母可能也像龙应台那样站在小路的那一端,看着我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当父母久久伫立,远远目送我乘坐的大巴渐行渐远时,是否也会怅然若失地感慨:“四顾苍茫,唯有目送”。而彼时,我可能正坐在车上与女伴聊着假期乐事!

我知道,直至我的背影完全消失,父母才会停止张望,怅然离开。我也知道,只要我一个回眸,他们就会欣慰万分。但是任性的我依然选择不回头。是的,为什么要回头?为什么要让他们牵挂?为什么不能留给他们一个坚毅的背影?我不回头,并不表示忽略。我不回头,只是要让他们知道,我能,而且必须能独个走好前面的路。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前面的路还很长,我还将不断往前走,我会牢记与珍惜背后那些从高大到佝偻的身影和他们充满期待的目送的眼光,带着爱和释怀,继续不断往前走。

《目送》读后感2

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终消失不见。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明白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能够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我人生的反思。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之后,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之后这些家会怎样呢。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终也只剩下自我一个人去应对人生,独自应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一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之后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厌恶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此刻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应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一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仅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仅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明白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以往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以往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也许最终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应对人生。

《目送》读后感3

窗外略显阴沉的天空,静静地望向大地。我翻过《目送》的最后一页,不尽的感叹,却如鲠骨在喉,不言不语。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读了《目送》以后,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他,不再是骑在爸爸肩上的小点儿,不再是躲在自己身后的“胆小鬼”,不再是天真烂漫的爱闹笑话的活宝……一个母亲在看到子女不再依恋自己,将展翅翱翔,是怎样的欣慰,是怎样的喜悦,又是多么心酸不舍的无奈啊!而作为一个子女,看着父母步入天堂,渐行渐远的背影时,又是一番心痛与怀念。朴实的语句中涌动着一股平凡而动人的情感。

《雨儿》中,那位口齿不清、患老年痴呆的母亲和孝顺的女儿令我难忘。母亲虽然患病,却一直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儿女。不断重复的对话,不厌其烦地叙述。作者轻声的话语中,除了对待母亲的耐心外,更多的是无比的心痛和难以言喻的酸楚。辛劳一生,年迈的母亲竟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辨别。

《寂寞》一文中,让我认识了两种寂寞。一种是孤身一人时,难以言喻的孤独。另一种寂寞,或许是独自一人面对事物,却不感到孤独的修行过程。就像《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独自欣赏茫茫大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却不感到寂寞。

泪水“嗒嗒嗒”打在干净的页面上。“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是的,家庭的温馨,不是一间空房子可以给予的。对于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而言,家是有爱人温度的地方,是有孩子欢声笑语的地方。但是时光飞逝,小鸟学会飞翔,早已离去。伴侣在天空对你露出若有若无的微笑。家,未必找得到了。

兄弟情,友情,爱情,亲情融于《目送》中,酸甜苦于心头徘徊。

《目送》读后感4

龙应台的文字向来都是细腻动人,富有人生哲理的。她的文字总能给我带来心灵上的纯化,宛如一场春雨洗涤我的灵魂。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都被我采下,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美感真 ……此处隐藏7614个字……在成长路上行走,蹒跚学步到稳步单车,咿呀学语到出口成章,黄发垂髫到青丝及腰。我愿时光是个善良的人,让我有生之年能让父母幸福,我愿时光是个魔术师,能抚平父母脸上的皱纹让白发变乌丝,我愿时光能慢一些。

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依旧会记得大雨滂沱的那个夜晚母亲撑着伞来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声里,母亲微凉的手牵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旧记得父亲厚实的手牵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阳把我们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我站在记忆的这端看着往事里的片段,目送着母亲牵着长发微湿的我穿过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亲带着小小的我在夕阳下越走越远消失在地平线那边。

来读《目送》吧,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目送》读后感1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目送》里的一段话。或许是已到了而立之年,自己也有了孩子,再读这段文字已没了几年前的漠然,这短短的几行文字仿佛有了力量,直达自己的内心。年少之时,父母目送着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远行,成年了我们开始目送自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远行。生命就是这一次次目送中延续。只是这一场又一场的目送伴随着爱与不舍和愁绪。

书中文章,多是作者对父母兄弟朋友的亲情和牵挂,几分落寞,几分温婉,也有不舍无奈之际,作者决然转身的背影。《目送》是书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诉说对父亲、儿子的眷爱。一边是父亲的远逝,作者深情凝望,目送曾经是英姿勃发的父亲,走完去往天国的最后一程。一边是儿子,松开妈妈的手独立行走,到长大成人,一次次走向远方,消失于茫茫人海,“每一次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

作者柔肠百结,终于慢慢地、慢慢地领悟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于是,作者幽婉慨叹: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就这样,生与死,别与离,作者用文字透露内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还有微妙与细腻,无奈与难舍。

书中,龙应台叙述质朴,有款款深情,也有万丈豪气,有些冷,也让你温暖无比。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如花枝春满,让人悲喜交集。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

再犀利的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们无法尽览,但对亲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凄清与渴望,却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合上书本,《目送》再难让人忘怀。

《目送》读后感14

合上这本书中的“观看”,眼泪不停地往下流。我想起了年迈的父母不愿意让我离开家。我想有一天我也会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从温暖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循环,永不停止。

我不明白龙应台写这74篇文章的心情,逐字逐句地抹去了快乐和痛苦的记忆。也许在她中年的时候,她已经理解了时间的沉默和生活的无奈,所以她能够用这样平静而温暖的话语来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去世,母亲的衰老,儿子的离去,到朋友的关心和兄弟们的牵手。每篇文章不仅是对家庭和友谊的记忆,也是对我生活的反思。最让我感动的是家庭和感情。

她写了“家”。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我们变老的地方。当我们有朋友的时候,我们觉得有朋友的地方就是家。然后,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但是这些家庭以后会发生什么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慢慢离开。他们的父母会离开,他们的伴侣会离开,他们的孩子也会离开。最后,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处理生活和“问题”;冷生命的孤独。

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天真无邪的年龄。我最喜欢的是桌上美味的食物,每天早上热牛奶,还有父母温暖的拥抱。当我长大后,我越来越想逃避。我最喜欢的是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种新发型。我开始拒绝父母的照顾,讨厌他们的唠叨。17岁时,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遥远的火车,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我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大树,这两棵大树为我遮风挡雨。我独自面对生活。我最喜欢的是每天晚上从家里打来的电话。这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也是他们每次回家的聚会。家真的只剩下思念,所以温柔的踏实感只能由家给予。

但总有一天我会走得很远,他们也会离开。家只不过是一种象征,一种让我毫不犹豫地踏上这段孤独旅程的记忆。

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理解父母的无助、艰辛、忍耐和付出。在过去,各种不理解和抱怨已经消失。过去的每一次争吵和愤怒都变成了内疚。他们用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了解他们的眼睛和他们的一举一动。

也许最后的送别是不可避免的,也许我们无法与生命的轮回竞争,但在我们不得不放手之前,请珍惜爱你的人。在那之后,我们也应该坚定地对待生活。

《目送》读后感15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这是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

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